清晨的薄霧還未散盡,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陳家新村的郵政綜合便民服務站已熱鬧起來。村民馬法圖麥從郵政工作人員手中接過兒子寄來的衣服,眼角泛起淚光:“2023年地震后,我們搬到了安置點,最怕收不到包裹。現在郵政服務站建到家門口,取藥、取衣服再也不犯難了!”
這一抹“郵政綠”,正成為積石山縣災后重建中溫暖的生命線。今年以來,積石山縣郵政分公司深入落實監管部門高質量推進快遞進村、全面提升寄遞服務能力、打通縣域商貿流通大循環、創建寄遞服務特色品牌的工作要求,以民生需求為行動坐標,在重建一線、田間地頭、合作前沿書寫著新時代的郵政答卷。
走進劉集鄉團結新村安置點,20平方米的郵政服務站里擠滿了辦理業務的百姓。貨架上農特產品與快遞包裹相鄰而放,墻上“代繳代購代辦”的服務清單格外醒目。“投資10余萬元建設的13個綜合服務站,每個都是多功能便民綜合體。”積石山縣分公司總經理馬祥福介紹說。該分公司在綜合服務站配置貨架、出庫儀、電子秤等設備,培訓現場工作人員,這些站點不僅承擔郵件的代收、代投服務,更拓展出農品展銷、生活繳費、素質教育等八大功能。截至目前,新建站點累計服務3.1萬人次,日均處理包裹量較地震發生前增長27.35%。
每月15日,積石山縣分公司的會議室總是燈火通明。“大河家鎮周家村投遞超時限”“安集鎮三坪村雨雪天郵路保障方案”……在普遍服務專題會上,16個鄉鎮郵政所的負責人逐個匯報工作難點。“服務標準要像生命線一樣守住!”馬祥福反復強調。截至6月底,全縣農村郵件的及時妥投率達99.8%,報刊投遞反饋率達100%,創歷史新高。
“以前,取快遞像趕場,中通跑鎮東,圓通在鎮西。”鋪川鄉湫池村村民王建國揚著手中的取件碼笑道,“現在,所有快遞在郵政點‘一碼通取’,省下半天工夫能多摘兩筐花椒!”變化的背后是臨夏州郵政管理局搭建的政企聯席平臺。通過2次專題會議和4次實地調研,促成郵政與5家快遞企業簽訂《郵快合作協議》,創新“三統三共”模式:統一分揀、統一運輸、統一投遞,場地共享、人員共用、成本共擔。
“每件代投補貼0.5元,但換來了農村物流的活水長流。”中通快遞積石山負責人龔懷霞算了一筆賬,“郵快合作后,鄉鎮派件成本下降了30%,進村包裹量反而增長了55%。目前,全縣145個行政村和13個安置點中有60%以上實現了快遞直投,年均為老百姓節省取件交通費超20萬元。”
夜幕降臨,大河家鎮郵政所依然亮著燈。“我們要做的不只是送包裹……”投遞員趙玉山將農產品包裹裝上車,“更是把希望送進每個鄉親心里。”從抗震救災到服務重建,從保障民生到助力振興,積石山縣分公司用堅實的腳步丈量著為民服務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