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郵政支局服務當地收糧站。□白海濤 攝
在濟寧市泗水縣郵政分公司設立的服務點,西瓜種植戶準備過磅裝車。□孫慧芹 攝
山東是全國重要的農業基地。農產品交易市場作為生態金融發展的重要陣地,聚集著種植戶、經紀人、批發商等優質客群,是郵政代理金融專業拓展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的關鍵場景。山東省郵政分公司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為己任,依托資源稟賦優勢,深入農產品收購(以下簡稱“農收”)市場走訪調研,分析該市場存在的痛點和難點。山東省分公司信息技術中心成立專業研發團隊,針對多元化農收場景進行技術創新,應用物聯網、智能識別等技術,構建了覆蓋“車輛管控—智能稱重—運營管理—資金結算—數據決策”全鏈路的智慧農收生態場景服務平臺。目前,這一平臺累計交易金額約4.5億元,惠及逾4000名農民和900名收購商。該平臺為山東郵政生態金融轉型提供了支撐。
一個平臺 解決N個問題
濟南市濟陽區曲堤街道是“中國黃瓜之鄉”之一。當地的曲堤黃瓜市場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年交易量5.5億公斤、交易額17億元的長江以北最大黃瓜批發市場。天剛蒙蒙亮,這里已經一片繁忙。進場、取票、過磅、稱重、結算,一整套標準化的操作一氣呵成。手機上的郵政結算小程序讓一宗宗交易變得便捷。農戶看著實時轉入銀行卡里的錢款,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種植戶韓師傅說:“用這個小程序,錢直接就到我銀行卡里了,沒有手續費也沒有啥糾紛,確實很方便。用郵政很放心!”收購商高老板也說:“我們以前收黃瓜,有的人讓微信轉賬,有的要現金,還得找零錢,訂單多的話很容易算錯賬。郵政這個小程序很方便,沒有限額,對賬也快,我用了一年多了,一筆錯賬都沒有。”他們口中的小程序,是由山東郵政自主研發、為農收市場量身定做的“豐收結”小程序。
山東郵政的智慧農收生態場景服務平臺能夠服務多類型用戶,通過郵政自主研發的智能交易一體機、多要素運營管理端和“豐收結”小程序,對農貿市場的車輛進出、農產品收購交易、移動便捷支付、收購商管理、水電費管理、租金管理等10類場景進行數字化管理。智能交易一體機助力市場實現農產品自動稱重與回皮,簡化市場作業流程,降低市場運營成本。多要素運營管理端對地磅、會員、農戶、蔬菜、收購商、賬戶及貨品等全要素進行整合和管理,搭建聚合支付網關,支持多模式結算,強化資金流轉的效率與安全性。“豐收結”小程序實現訂單管理、車輛調度、支付結算及經營分析,為市場、收購商和農戶提供移動端服務。
2023年11月,山東郵政智慧農收生態場景服務平臺實現商河彩椒市場應用場景的開發上線。之后,通過不斷迭代,陸續打造了昌邑琨福、濟陽曲堤、莘縣香瓜、高青昊錕、德州存儲糧等多個模式,覆蓋彩椒、生姜、黃瓜、香瓜、西瓜等農產品,在全省13個農批市場上線推廣,服務糧莊600余個。平臺上線以后,助力農收市場實現數字化、規范化、快捷化,有效解決了市場長期存在的傭金計算繁雜、賬目管理混亂、稱重作業緩慢、假幣時有發現等難題。曲堤黃瓜市場管理者王經理說:“在郵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市場的交易管理邁上了一個新臺階,所有交易更加規范,資金管理更加完善。”
一份執著 跑出科技助農加速度
凌晨4點的昌邑市琨福大姜市場已亮起燈。姜農老王的裝姜車剛停穩,智能系統就自動展示重量、時間、交易雙方的信息。250公斤大姜的價格實時顯示在電子屏上,收購憑條自動打印,粘貼單設計得很巧妙,即使雙手濕漉漉也方便粘貼。小程序端自動記錄公平交易數據。收購商輕觸,老王的手機就同步收到通知。“這比以前記賬快!”老王笑著說。
“別看這一個小小的二維碼,用起來真方便,掃一下,大姜款就直接到我郵儲銀行卡上了。現在,有這么好的交易市場,不僅賣姜方便,而且結算方便。俺更有信心多種幾畝地,日子也肯定越過越好。”老王收款后向郵政工作人員連連稱贊。作為全國知名的大姜交易市場,琨福大姜市場已全面推行郵政智慧結算系統,而這也是當地郵政打造智慧場景生態圈的一個縮影。
在莘縣燕店鎮的萬畝香瓜大棚里,清晨的露珠還掛在翠綠的瓜藤上。郵政小哥王振魯已經騎著電動車穿梭在田間小道。他熟門熟路地走進張大爺的瓜棚,老人正為前一天收購商給的現金里混了張假鈔發愁。“張叔,試試這個農民碼吧!”小王掏出移動終端,10分鐘就為他辦好了電子結算賬戶。
與此同時,鎮上的香瓜批發市場里人聲鼎沸。商戶李姐手忙腳亂地清點著現金,突然想起郵政幫扶隊教過她使用的收款工具,掃碼、確認、到賬——3秒鐘就完成了過去要半小時的結算流程。她笑著對旁邊的新商戶說:“再也不用擔心找零出錯了!”
夜幕降臨時,郵政的運維車輛還在市場巡查。半小時前王會計反映的系統卡頓問題,郵政技術團隊的工程師用15分鐘就遠程解決了。電子屏上跳動的數字顯示:當天又有2000萬元瓜款到賬,300多名瓜農提前拿到了往年要等一周的貨款。
“昨天賣小麥的錢,今早就打到我的銀行卡里了!”在德州市的糧食交易市場里,很多種糧戶舉著手機給筆者看。
今年夏天,德州的糧食市場悄然蝶變,480家糧莊的LED屏取代了小黑板,4250萬公斤糧食交易數據得以在“云端”流動。通過使用郵政開發的糧食進銷存系統,糧莊節省了大量人工記賬費用,避免了錯賬等情況的發生。通過系統自動生成電子賬單、簡化操作流程,有效提升收購效率,幫助種植戶及時準確掌握糧食存儲、重量與水分、銷售等情況,降低手工記賬、賬單存儲的出錯風險,農戶利益得到保證,收購、存儲、交易實現透明公開。
一種生態 書寫服務鄉村振興答卷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速度之戰,我們必須全力以赴,搶抓農時。”麥收在即,大蒜、西瓜等經濟作物也已陸續上市,濟寧市郵政分公司生態金融專班的工作人員馬不停蹄地奔赴大蒜產區金鄉。一連幾天,他們深入全市各處收購市場摸排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了推廣方案,“農收進銷存系統”僅用一周上線覆蓋率就突破50%。“做一處就要成一處,成一處就能再轉介一處,一傳十、十傳百,我們的工作才會越來越好做。”濟寧市分公司對于場景建設質量的把關尤其嚴格。“所有的工作都要以數據說話,我們必須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自5月“農收進銷存系統”正式推廣以來,僅協助泗水一西瓜點收瓜就超過3000噸。嘉祥華豐面廠使用郵政“農收進銷存系統”后,日均收糧效率提升40%,糧站人力成本降低30%,帶動郵儲資金增長15%以上。全市大蒜市場系統部署工作正在火熱進行中。
一個個市場中,都有無數個郵政人的身影。尤其是在系統上線初期,他們不停奔波在各檔口之間。每個郵政人都堅持一個信念——現在自己多跑幾步,系統就會更加穩定,以后客戶就會少跑路。
山東郵政要交的不僅是經濟答卷,更是服務鄉村振興、體現央企擔當的社會答卷。過去,農戶賣糧賣菜后需多次往返核對賬目;如今,通過系統實時結算,資金“秒到賬”。“郵政的服務又快又好,我們種糧更有底氣了!”農戶們笑著評價。此外,這一生態系統生成的數據報告還為地方政府調控糧食市場提供了參考,助力農業產業科學決策。“以前總為業績發愁,現在場景建設打開了新思路,郵政服務鄉村振興更加具體化,并且這些實時在跑的交易數據也為郵儲銀行‘融資E’貸款業務提供了數據支撐,信貸放款更加精準、便捷,百姓和鄉鎮政府對我們的服務評價越來越高。”山東郵政很多鄉鎮支局經理都這樣表示。